Author: |
廖邕 Liao Yung |
---|---|
Thesis Title: |
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的運動勞力遷徙 Taiwan Professional Baseball's Sport Labor Migration under Globalization Effect |
Advisor: |
林伯修
Lin, Po-Hsiu |
Degree: |
碩士 Master |
Department: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 2008 |
Academic Year: | 96 |
Language: | 中文 |
Number of pages: | 161 |
Keywords (in Chinese): | 全球化、運動勞力遷徙、臺灣職棒 |
Keywords (in English): | Globalization, Sport Labor Migration, Taiwan Professional Baseball |
Thesis Type: |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
Reference times: | Clicks: 165 Downloads: 36 |
Share: |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本研究目的為分析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運動勞力輸入及輸出的歷程及現況,並探討此現象對於臺灣職棒的衝擊,以及臺灣職棒的回應與未來因應措施。本研究使用文獻分析法及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訪談對象為中華職棒大聯盟秘書長、6位職棒球團領隊、中華棒協秘書長及資深業餘棒球教練。本研究之結論如下:創始期(1989-1996):在在地利益的作用下,導致洋將輸入不斷增加,輸出的台灣選手回流;中日互不挖角協議及兵役制度限制當時的輸出。兩聯盟時期(1997-2002):11支職棒球隊同時存在於臺灣職棒賽場上,因而放寬洋將制度,彌補球員的不足;中日互不挖角協議的中止及那魯灣經紀公司的成立,讓國內職棒和業餘好手開始輸出。合併後時期(2003-2007):經濟因素、地理因素、短期合約無保障、職棒簽賭案及缺乏球探制度等因素,目前臺灣職棒已不是洋將最好的選擇;美國職棒大聯盟、日本職棒聯盟與媒體的拉力,業餘、政府、家長以及其他因素的臺灣棒球環境推力,讓此時期的業餘和職棒球員輸出大幅增加。全球職棒組織之間的權力關係,影響了運動勞力的流動方向,臺灣職業棒球組織本身的「經濟力量」和「制度」與全球其他職棒組織的差異,是造成臺灣職棒運動勞力遷徙的主因。臺灣職棒經營者知道要改變而不變,乃是因為聯盟權力的核心在「領隊會議」,而部分的經營者「不想變」導致聯盟「不能變」,造成目前臺灣職棒「以不變應萬變」的因應方式。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history and state of play of the sport labor migration of Taiwan professional baseball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effect. It also discusses the impact to CPBL, how it reacts to this effect and provides a way to deal with the change.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he respondents of the survey include the secretary-general and the chiefs of six professional teams of CPBL, the director-general of CTBA, and the baseball coach of NTSU. During 1989-1996, many foreign players came to Taiwan because of high benefi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agreement of “Anti-mutual recruit” between CPBL and NPB and the limitation of military service in this period prohibited Taiwanese baseball players from playing abroad. During 1997-2002, 11 professional teams existed in Taiwan. The lack of players opened up the restriction on foreign players. In addition, Taiwanese players started to migrate du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ML manage company and the termination of “Anti-mutual recruit” agreement. During 2003-2007, Taiwan is no longer the best place to the foreign players due to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contract, geographical reasons, gamble and the lack of scout. The pull from MLB, NPB and media, and the push by amateur, householder, government and other factors greatly increases the output of Taiwanese players. “Economy” and “system” are the two major elements that differentiate MLB, NPB and CPBL, which in turn result in sports labor migration. Changes need to be made. However, nothing has happened yet. It is mainly due to the strategy that the “leader conference” of CPBL, the center of the league, takes it’s “stays the course”
一、中文部分
中華職棒大聯盟(2008)。聯盟簡介─球迷成長數。2008年6月16日取自中華職棒大聯盟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cpbl.com.tw/html/numeration.asp
內政部役政署(2008)。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2008年7月12日,取自內政部役政署,役政法規查詢,網址:http://www.nca.gov.tw/c-1_view.asp?id=287&gr=0&kw=&pg=1
日本職棒促進會(2005)。【選秀之外的職棒路】育成選手.研修生養成制度。2008年6月20日取自日本職棒促進會,網址:http://npb.club.tw/viewtopic.php?p=108145&sid=617cebcea816884d2ef6a9e1701ff8592
朱道凱(譯)(2002)。全球化迷思。臺北市:群學。(Hirst, P., & Thompson, G., 1996)
何哲欣(2006)。留我不留?談全球化浪潮之下臺灣棒球人才外流的現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吳泰毅(2000)。我國職棒薪資決定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崇旗、王偉琴(2003)。淺析運動全球化的發展與爭議:傳播、經濟、政治與文化面向的探討。大專體育,31(4),69-73。
吳崇旗、周靈山(2003)。體育運動全球化的發展:同質理論和異質理論的不同走向。大專體育英文學刊,3,33-40。
吳錫德(譯)(2003)。文化全球化。臺北市:麥田。(Warnier, J. P., 1999)
巫宏仁(1986)。從依賴理論探討中美經貿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時英。(Babbie, E., 1990)
尚榮安(2001)。個案研究法。臺北市:弘智。
林伯修(2004)。美日臺職棒球團屬地權經營之跨文化比較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揚智。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臺北市:弘智文化。(Held, D., & McGrew, A., 2002)
林琪雯(1995)。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臺灣棒球發展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直播吧(2008)。賽事直播。2008年7月12日,取自直播吧,在線觀看,網址:http://www.zhibo8.com/
邱繡霞(2002)。媒體運動的全球策略-以NBA在臺灣發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徐偉傑(譯)(2000)。全球化。臺北市:弘智。(Waters, M., 1995)
高堂堯(2007)。跨國媒體集團與全球運動文化生產─以ESPN STAR Sports(ESS)的在台發展為例(1991-2006)。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張力可(2000)。臺灣棒球與認同:一個社會學的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臺北市:滄海。
梁淑玲(1993)。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形構-臺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1895-1990)。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連致遠(2000)。我國運動經紀管理法制問題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家彰(2007)。運動社會化媒介對足球運動參與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文彬(1999)。職業棒球選手契約暨制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陳俊璋(2005)。中華職棒外籍球員來臺前後成績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游美齡、廖曉晶(譯)(2006)。洞悉全球化。臺北縣:韋伯文化。(Schirato, T., & Webb, J., 2003)
黃怡菁(2007)。體育替代役棒球選手代訓制度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瑛坡(2004)。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營運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銘淳(200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社會關係研究取向。臺北市:桂冠。
楊欣樺(2002)。我國運動經紀人角色功能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雪冬(2003)。全球化。臺北市:揚智。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廖邕(2007)。一個運動英雄的誕生-以王建民為例。日本スポーツ社会学会,金澤大學。
劉昌德(2003)。「西方宰制、媒體中心」的運動全球化。傳播文化,10,69-96。
劉傳譯(2006)。台灣職棒成立二軍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市:天下雜誌。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侑霖(2005)。競賽作為一種生產:臺灣職業棒球勞動過程的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8,333-352。
蕭全政(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臺北:桂冠
蘇國盛(2005)。中華職棒球員籌組工會之障礙。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ndrew, D. (1996). The trans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American commodity-design culture and global-local conjucturalism. In A. Cverkovich, & D, Kellner. (Eds.), Articulating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pp72-101).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Bale, J. (1994). Landscapes of modern sport. New York: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Ben-Porat, G., & Ben-Porat, A. (2004). Unbounded soccer: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the game in Israel.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39(4), 421-436.
Bellamy, R. (1998). The evolving television sports marketplace. In L. Wenner (Ed.), MediaSports (pp73-88). New York: Routledge.
Cashmore, E. (2000). Sports culture: An a-z guide. London: Routledge.
Coakley, J. (1998). Sports in society: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Boston: McGraw-Hill.
Chiba, N., Ebihara, O., & Morino, S. (2001). Globalization, naturalization and identity: The case of borderless elite athletes in Japan.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36(2), 203-221.
Kuzel, A. J. (1992). Sampling in qualitative inquiry. In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31-44). Newbury Park, CA: Sage.
Denham, D. (2004). Global and local influences on English Rugby League.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21, 206-219.
Echiberg, H. (1984). Olympic sport: Neocolonism and alternative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19, 97-105.
Falcous, M., & Maguire, J. (2005). Globetrotters and local heroes? labour migration, basketball, and local identities.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22, 137-157.
Giddens, A. (1995). Beyond left and right: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iulianotti, R. (2005). Sport: A critical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Harvey, J., & Houle, F. (1994). Sport, world economy, global culture, and new social movements.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1, 337-355.
Horne, J. (1998). The politics of sport and leisure in Japan: Global power and local resist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33(2), 171-182.
Houlihan, B. (1994). Homogenization, Americanization, and Creolization of sport: Varieties of Globalization.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1, 356-375.
Klein, A. M. (1991). Sugarball: The American game, them dominican dream.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Maguire, J. (1994). Sport, identity politics, and globalization: Diminishing contrasts and increasing varieties.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1, 398-428.
Maguire, J. (1999). Global sport: Identities, societies, civilizations. Cambridge: Polity.
Maguire, J., & Stead, D. (1998). Border crossing: Soccer labour migration and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33(1), 59-73.
Maguire, J., Jarvie, G., Mansfield, L., & Bradley, J. (2002). Sports world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iller, T., Lawrence, G., McKay, J., & Rowe, D. (2001). Globalization and sport. London: Sage.
MLB.com (2008). Major League Baseball: Media Player. Retrieved June 18, 2008, from MLB.com, Media Center Web site: http://mlb.mlb.com/mediacenter/index.jsp#20080618
MLB.com (2008). Multimedia. Retrieved June 18, 2008, from MLB.com, Media Center Web site: http://mlb.mlb.com/mediacenter/index.jsp#
Nakamura, Y. (2005). The Samurai sword cuts both ways: A transnational analysis of Japanese and US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Ichiro.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40(4), 467-480.
Rees, C. R. (1998). Globalization of sports activities and sport perceptions among adolescents from Berlin and suburban New York.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5, 216-230.
Robertson, R. (1990). Mapping the global condition: Globalization as the central concept. In M. Featherstone (Ed.), Global culture: Natio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ty (pp15-30). London: Sage.
Robertson, R.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Rowe, D. (2003). Sport and the repudiation of the global.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38(3), 281-294.
Sandy, R., Sloane, P., & Rosentraub, M. (2004). The economics of spor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Palgrave.
Silk, M. (1999). Local / global flows and altered production practices: Narrative constructions at the 1995 Canada Cup of Soccer.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34(2), 113-123.
Takahashi, Y., & Horne, J. (2006). Moving with the bat and the ball: Preliminary reflections on the migration of Japanese baseball labour.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41(1), 79-88.
Wagner, E. (1990). Sports in Asia and Africa: Americanization and mundialization?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7, 399-402.
Williams, J. (1994).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in English Soccer and the rise of satellite television.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1, 376-397.
Winner, L. (1998). MediaSport. New York: Routledge.
三、報紙部分
文大培(1995年6月30日)。榮耀之戰洋將發揮淋漓盡致。聯合晚報,14版。
王晶文(1994年11月8日)。洋槍洋砲打垮本土球員。聯合晚報,24版。
王晶文(1994年1月20日)。‘韓國熊’韓禧敏報到。聯合晚報,24版。
王晶文(1997年7月12日)。向錢看 龍虎棄守本土政策。聯合晚報,15版。
李一中(1999年5月1日)。大聯盟台灣優先 金剛隊本土出擊。聯合報,29版。
李一中(2002年12月17日)。中華職棒 明年三月開打。聯合報,31版。
李國彥(1994年11月30日)。五支職棒隊伍 分別派員出擊。聯合報,24版。
李國彥(2000年2月19日)。別苗頭 比企圖。聯合報,29版。
李國彥(2002年1月23日)。張誌家500萬元簽給大聯盟。聯合報,30版。
周大友(1990年11月5日)。洋將何不搬搬風,換換手氣。聯合報,16版。
周大友(1991年1月17日)。陳義信加盟兄弟 三領隊有話要說。聯合報,22版。
周大友(1991年1月17日)。今驗成果,洋將選秀。聯合報,22版。
周大友(1993年1月30日)。統一新洋將 竟是尼洛。聯合報,19版。
林以君(1996年2月26日)。春訓洋龍登錄傷腦筋。聯合報,24版。
林以君(1997年3月18日)。中華職棒聯盟決定洋將可四人同上場。聯合報,28版。
林以君(1999年10月18日)。200 萬美元 洛磯 簽下曹錦輝。聯合報,10版。
林以君(1999年11月16日)。西武許銘傑 明年起先發。聯合報,29版。
林以君(1999年6月16日)。月薪一萬美元 西武簽下柏克。聯合報,29版。
林以君(2000年1月8日)。中日爭取曹竣揚 統一謝絕補償金。聯合報,29版。
林以君(2001年4月17日)。台灣大聯盟 各隊增洋將一名。聯合報,30版。
林以君(2006年12月2日)。吳偲佑熊546變羅德WU 46。聯合報,D8版。
林以君(2006年1月5日)。鋒仔加盟熊隊 年薪破千萬。聯合報,A1版。
林新輝(1997年7月2日)。成棒以戰養戰 兼具二軍雛型。聯合報,28版。
林新輝(1999年1月3日)。輸出入球員 那魯灣設經紀公司。聯合報,29版。
邱勝旺(1990年4月27日)。勝利永遠不嫌遲。聯合晚報,07版。
昝世昌(1997年9月16日)。讓二軍有明天 各隊教練建議 減少洋將。聯合晚報,15版。
婁靖平(2007年3月21日)。鯨隊大手筆6洋將全留用。聯合報,D8版。
陳志祥(2008年2月19日)。國內青棒生態 球探一言九鼎。中時電子報。http://sports.yam.com/chinatimes/sports/200802/20080219335354.html 2008.6.18
曾文祺(2006年9月3日)。《美國職棒》大聯盟球探 常駐台灣。中國時報 ,D7版。
黃麗華(1997年5月11日)。鷹整頓洋將 威格走路。聯合晚報,15版。
黃麗華(1997年7月1日)。名額上限取消 洋將人數創新高。聯合晚報,20版。
黃麗華(1998年8月18日)。台灣職棒成了外籍兵團殖民地。聯合晚報,15版。
黃麗華(1999年12月14日)。中華職棒,現有四隊永續經營。聯合晚報,15版。
黃麗華(1999年1月28日)。林琨瀚效應,鯨急補破網。聯合晚報,15版。
黃麗華(2000年3月16日)。德伍找到新東家。聯合晚報,15版。
黃麗華(2002年11月19日)。陳文賓加入大榮鷹。聯合晚報,20版。
黃麗華(2005年5月14日)。臺灣薪 洋將不動心。聯合晚報,11版。
賈亦珍(1995年6月13日)。十三人!味全洋將大超載。聯合報,24版。
賈亦珍(1999年10月13日)。義賽 曹錦輝將披雷公球衣。聯合報,29版。
賈亦珍(1999年12月15日)。接收群龍 那魯灣不限額。聯合報,29版。
潘建國(1990年7月5日)。職棒明星賽,今晚高雄開打。聯合晚報,09版。
潘建國(1992年1月8日)。林仲秋月薪 虎隊領隊承諾爭取為14萬。聯合晚報,09版。
潘建國(1991年8月7日)。捧職棒飯碗,洋將也怕被炒魷魚。聯合晚報,09版。
潘建國(1993年9月29日)。離職洋將跳槽新規。聯合晚報,15版。
潘建國(1995年7月26日)。分配轉播金,強隊一級棒。聯合晚報,14版。
潘建國(1997年11月24日)。墨西哥職棒 拒當台灣搖籃。聯合晚報,15版。
潘建國(1997年11月6日)。給洋將薪水 兩聯盟同步。聯合晚報,15版。
潘建國(1997年2月25日)。陣容變化不小 戰力重新洗牌 洋將成爭霸關鍵。聯合晚報,17版。
潘建國(1997年6月10日)。只用三洋將 龍虎有差異。聯合晚報,20版。
潘建國(1997年8月12日)。職棒洋將紛唱遠離台灣。聯合晚報,04版。
潘建國(1998年7月26日)。洋將開除 本土選手出頭。聯合晚報,15版。
藍宗標(2007年1月24日)。日職增設亞洲洋將 南韓媒體重批侵略。聯合報,D7版。